《纪念新四军建军七十周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邹家华致中国人民书画院
纪念北京市公安局成立六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三十周
第一届五台山佛教文化书
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古
五台山普庵寺法会
邓小君院长获2008和谐中
中国人民书画院院长邓小
邓小君院长与陶胜武老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邓小君院长为《粤林清
邓小君向揭西3所学校捐
《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
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
邓小君院长一行莅临揭
《人民书画精品展》系
第一届五台山佛教文化
纪念新四军建军七十周
邓小君院长-《古韵今谈
 
 
 
书法常识讲座

                                    书 法 常 识 讲 座
                                      章青

                                      书法是一门艺术


    什么是书法?书法是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字、分布(即章法)等方法。如执笔要指实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字要横直相安,互相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当,全章贯气等,这些都是历代书法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中国书法是传统的艺术之一,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周恩来同志说过:“书法是一种艺术”。我国的书法源远流长,如果从原始社会陶器上的记事符号算起,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如从殷代的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即使从春秋战国的金文算起,也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互相联系、交流思想、象物记事的工具,又是一门传统的艺术。


    为什么说书法是一种艺术?


    一、中国文字具有艺术的形象,形象性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独特规律。
中国字从传说中的苍诘造字说起,来源于观察河图、鸟迹、日月、山川和人类生活形象,“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逐步发展起来的。以象形为基础,辅以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晋代已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我国文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义‘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二为上,在二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鲁迅说:“中国文字的基础是象形,写字就是画画”,故中国文字本身就具有艺术的形象性特征。汉代书法家蔡邑曾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马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林,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论书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鸟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都说明书法艺术具有形象美。


    二、中国书法具有线条变化的“力之美”。
中国书画均用毛笔,毛笔写字,线条变化无穷。
据郭沫若考据,远在殷代就开始用笔,甲骨文中有“□”即古“笔”字。《说文》解:“所以书也,楚谓之□,吴谓之不律,燕谓之□,秦谓之笔”。
中国古代用笔构线,形神具生,如晋代画家顾恺之用笔“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之致。吴道子用笔表现出“吴带当风”之姿。书法家王羲之论书“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铁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坠空,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说明写字勾线柔如流水,刚如屈铁,点如“高山坠石”,撇如“飞鸟出林”,划如惊蛇入草,表现了力的刚柔疾徐。故形容笔力能“力透纸背”,“力能杠鼎”。

    三、中国书法能表现人的意志和感情。
古代书法家说:“书者,心之迹也”,“书,心画也”。书法能“表达性情,形其哀乐”,具有“发动精神,提斯意志”的作用。唐代张怀□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清代刘熙载说:“写字者,写志也”。唐代孙过廷在《书谱》中分析王羲之在不同的书写中,表达了他不同的情绪:“羲之写《了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廷经》则怡怦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及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之笑,言哀已叹”。
另外再举两个例子。
一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追祭他的侄子为国壮烈牺牲,书写该文时激情满怀,“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二是岳飞出师抗金,夜宿南洋,触景生情,想起了诸葛亮当年“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激情顿发,夜不成寐,提笔书写了《出师表》,文字飞扬,爱国之志,义愤豪情,跃然纸上。


    四、书法可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并可锻炼意志,延年益寿。
我们看到林则徐,在关键时刻书写“制怒”二字,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头脑冷静下来思考问题。许多人都根据自己的修养要求,挂上书法以励志养性。学习书法即是对人意志的锻炼,也是一种养身之道。如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初学北魏,后习颜体,数十年如一日,“日课五百字,大如碗”,“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有时临贴,汗透衣衫,终于成了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
书法还可使人精神专一,进入静境,因之成为养身之道。据统计许多书法家一般都达到七十到九十的高龄。
据以上几点,我们说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交际、记事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艺术。
郭沫若说:“篆书、隶书随着时代的进步,相继步下舞台,不为一般所通用,但如果作为艺术品和装饰品,它们依然具有生命力。今天的书法照旧可以写篆书和隶书,或者临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章草、狂草、历代碑帖,只要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便即可受到欣赏,发挥使人从疲劳中恢复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字所具有的特殊性,这种艺术范围的东西,便不能以文字学的观点来一概而相量了”。
中国不仅“书画同源”,而且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故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善作书”。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能给人以精神鼓舞和美的享受,正如鲁迅所说:“能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行动”。

    魏晋南北朝书法。
人常说“唐诗、晋字、汉文章”,说明书法在这个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真、草、隶、篆各种书体都已成熟。南有钟鳐、王羲之、王献之等,北有北魏碑体,均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各代书法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钟鳐是魏国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特点是势巧形密,刚柔得当,温存高雅。唐张怀□称他“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森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世作品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苍田丙舍贴》等。
    王羲之是东晋人,继钟鳐之后开创了妍美流丽的书法风格,把楷书推向新的高度,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乐毅论》为楷书之冠,特点是意态从容,气象超逸,笔势流丽,肥瘦相宜。唐太宗极欣赏他的书法,评论说:“详察古今......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栽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失其端。”梁武帝评论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龙阕。”言其有龙跳之蜿蜒,虎卧之蜷曲。
王羲之的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布白完美,结构精巧,用笔道媚劲健,点划富于变化,风格清丽,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草书有《十七贴》,布白完美,字字莹润,错落有致,用笔自然,体势清健。人称他的《丧乱贴》如清风出袖,名月入怀。据记载唐太宗知道智永和尚存有王羲之《兰亭序》,几次去索,均说丢失。后派一大臣扮作书生与智永交了朋友,久日亲切了,这位书生说自己有王羲之真迹,请智永鉴定,智永看后说他存有《兰亭序》真品,待拿出来给书生观看时,这位书生往怀里取出了唐太宗索取的圣旨,把《兰亭序》诱骗去。唐太宗爱不释手,临死前,让人临下摹本传世,他把真本带到昭陵里去了。
    王羲之在书法理论上也有建述,著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十二章》、《用笔赋》等。他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斫戈之法......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弧,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对用笔之法作有深刻的见解。
北朝碑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以龙门石窟刻字著名,选有《龙门二十品》。康有为评说:“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岩,方笔之极轨也。”二十品又以《始平公》、《扬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最负盛名,称为龙门四品。
    魏体风格约分三类:
第1类:是方笔斩截,结构扁方紧密。如《张猛龙》、《扬大眼》,笔法棱角森挺,斩钉截铁、沉着痛快。
第2类:是方园兼备,体势方正。如《郑文公》:字体俊丽。包世臣称它篆势、分韵毕具。《石门颂》:用笔豪放自然,结构宽舒。康有为称它飞逸奇姿,分行疏岩,翩翩欲仙,为飞逸浑穆之宗。
第3类:是刚柔诸法,结体多变,妍丽骏俏。如《崔敬邑墓志》、《张玄墓志》、《张黑女墓志》等。张碑书体疏朗,严谨中有变化,何绍基称它是化篆入楷,逐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颇有钟鳐之法。

    五、唐、宋、元、明、清书法
    唐朝自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及武后均尚书法,当时国学有六,其五曰书,并以书取士,书法家辈出。著名者有欧阳询、虞世南、诸逐良、孙过庭、薛稷、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李邑、欧阳通、扬凝式等。
    宋代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等。
元代有赵孟□、鲜于枢。
明代有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等。
清代有王铎、高风翰、郑板桥、康有为等人。
    这里不作一一介绍,只将欧、柳、颜、赵和草书张旭、怀素以及近代郑板桥作重点介绍。人称欧劲、颜筋、柳骨、赵肉者是对给四大家书体风格的高度概括和特点的区分。
欧阳询,字信本,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传世碑贴有《九成官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
    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严谨,用笔刚厉险拔,寓险拔于方正之中。《唐人书评》说他的一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张怀□评论说: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虞世南。欧字的结体险劲主要表现在字形窄长,笔画横平竖直,三滴水偏旁,两点向下,第三点上挑,戈势特长直。
    颜真卿,字清臣,陕西西安市人,封鲁国公,世称颜鲁公。传世碑贴有《麻姑仙坛记》、《告身贴》、《多宝塔碑》、《颜维贞家庙碑》、《颜勤礼碑》、行书有《告伯父文稿》、《争座位贴》、《祭侄文稿》等。
颜真卿是魏晋以来集书法大成者。清代刘熙载说:欧、虞、诸三家之长,颜公一手擅之。苏东坡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王文治的书绝也说:“曾闻碧海擎鲸鱼,神力苍茫远太虚,闻气古今三鼎立,杜诗韩笔与颜书。”可见在书坛上他的地位之高。
    颜体的特点是正楷端庄雄伟,雍容大方,体态豁达,气势开阔。形笔雄健,起笔藏锋,横轻竖重,蚕头燕尾,舒展开阔,疏密适当。开一代书法雄秀新风。人称颜字“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他的行书浑厚流丽,挺拔奔放。阮元评论《争座位贴》如溶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元代鲜子枢评《祭姬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代表作有《玄秘塔》、《金刚经》,以《玄秘塔》为最。他的书法特点是初学王羲之,后取法欧、颜。其瘦劲险峻学欧,行笔转折学颜,结构紧密中带有疏朗开阔之气度。相传唐穆宗为人放纵,曾问笔法于他,他答曰:心正则笔正,乃可法矣。逐成为书法史上“笔谏”之美谈。唐文宗也很喜欢他的字,有一次文宗和他联句,文宗说:人皆苦暑热,我爱夏日长。他对曰: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文宗让他写在殿壁上,每字大五寸。文宗称他是:钟王复生。他的书体风行一时,当时外夷入贡都要争购柳书。
    赵孟?,浙江吴兴人,字子昂,精于诗,通音乐,善书画。所传贴有《妙严寺记》、《四体千字文》等。赵书特点是用笔纯正,避难就易,柔中有刚,秀丽端雅,笔圆架方,流动带行。概括起来人称赵体是珠圆玉润,典雅秀丽,风格研媚。 

    张旭,字伯高,吴郡人。官至长史,世称张长史,为狂草之鼻祖,故有草圣之称。在书史上他是一个革新者,他把书法艺术带进以抽象的线条变化来表达作者思想情绪的极高境界。人说他的字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笔墨情趣。韩愈说他把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杜甫写诗称赞他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粉壁长□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二三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张怀□在《书议》中说:“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对张旭的草书大家都是赞赏的。如《唐书》说: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他的草书的特点是逸势奇状,连绵飞舞。
张旭自己也说过“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其意,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相传张旭往往大醉之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书写,一挥而就,故称“张癫”。
怀素,字藏真,长沙人。继承了张旭的书法,作狂草,人谓以狂继癫。或称“癫张醉素”。怀素是个和尚,无钱买纸写字,自种芭蕉一万多株,在芭蕉叶子上练字,自称书蕉老僧。把芭蕉园称为“绿天”。芭蕉叶子仍不够写,他又以漆盘代纸。《怀素别传》记载:“书兴发来,遇寺墙壁、衣裳、器皿糜不书之。”他的书法特点是张旭于肥,怀素于瘦。笔走龙蛇,若旋风骤雨,游转飞动,变化莫测而又不失于法度。
    郑板桥,清代,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他自己说:字学汉、魏、崔、蔡、钟鳐,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主要特点是真、草、隶、篆四种字体互相参用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板桥体”。另一特点是将书、画参合,称书中有画。
他主张学习古人“十分学七要抛三”,有时也说“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全学,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认为“个有灵苗个自探”。他在艺术上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斑烂。借君莫作图画看,文里波澜,字里机关。”
蒋士铨评论他的书法说:“板桥写字在作兰,波砾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顾常人夸。”牛应之评论郑板桥的书法“如秋花依石,舒鹤戛烟,自然成趣。
传说他学书法,临摹各家笔法,每种字体都可达到神似,但总不能突破,自成体系。一夜,他痴呆地在妻子背上划来划去练字,他的妻子把他一推说:我有我的体,你有你的体,老在人家的体上缠什么?这句话好象似个双关语似的,使郑板桥大悟,然后反复钻研,终于创出了板桥体来。
概括以上的书体演变;
秦以前通行篆体,用笔以圆劲均适的线条为主。它的变化重在字形间架和布局。
隶书始于秦,盛于汉。书法在汉代大变革,由篆书变隶书,删繁就简,花圆为方,用笔在篆书的线条基础上增加了左波右砾的撇捺笔。
书至魏晋,有两个变化,一是楷书兴盛,以王羲之为代表创立了清圆遒美的新风格,把书法艺术推向新阶段。二是行、草广为流行,《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百代之师。
书法到唐后,达到了高峰,楷、行以颜真卿为集大成者,创出了书法的雄健意态新风格。草书以张旭为代表,以抽象线条飞动美表达情绪达到了高峰。其他欧、柳、颜、赵四家各为特色。欧劲、颜筋、柳骨、赵肉成为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四大书体。
如果从时代风格上来区分清代,《评书贴》中指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姿。清冯斑在《钝吟书要》中也说过: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贴。

    学习书法常识
人言书法三端:笔法、笔势、笔意。攻书两个阶段:一曰临摹,二曰创新。这里分三个问题:1、笔纸常识。2、书写三端。3、攻书两个阶段
    一、笔纸常识:
笔有三种:硬毫,有紫毫(兔毛)、狼毫(黄鼠狼毛),还有鼠鬓,分鬃等。软毫,有羊毫,鸡毫(最软)。软硬相兼,有七紫三羊,三紫七羊,五紫五羊,鹿狼毫。根据各人习惯选择。
选笔有四个要求:圆、齐、尖、健。圆,就是笔头周围圆聚饱满。写字四面如意。齐,就是将笔头润开捏扁后,毫端整齐,无参差不齐之病。尖,就是笔毫聚拢起来,峰颖尖锐,犹如毛锥。健,就是笔毫弹性弧度合宜,劲健有力,经久耐用不变形。一般来说,这样的笔就可使用。用笔前用冷水浸开,用完后用清水浸毫,洗净挂起备用。
纸以宣纸为上,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墨韵层次清晰。有滑如春水密如茧之赞语。宣纸分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三种。生宣吸水性强适于书法,有夹宣、净皮、单宣等。熟宣                半生熟宣也适于书法,如玉版宣、书画笺、高丽纸等。初学练习,一般可用毛边纸、贡纸、防风纸及白麻纸均可。熟宣、油光纸、道林纸过于光滑,沉不住墨,难以练出笔力,更难探索墨趣。
至于墨现在一般都用墨汁,好一些的墨汁如书画墨汁即可。用墨汁作书,砚台也不一定很讲究。这里就不谈了。

二、书写三端;1、笔法。2、笔势。3、笔意。
笔法:就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运腕和行笔三个方面。用笔之法,掌握三个原则:

(一)是笔笔中峰,写字笔尖在字画中运行,谓之中锋,字的形态各不相同,但用笔之法都是在于善使中锋。掌握了中锋写字,点画就圆动、饱满、并富有立体感。书法家黄山谷说: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二) 是万毫齐力。即笔毫平铺,均匀着力,墨汁流畅。(三)是逆入逆收。即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也就是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道理,借助反作用形成笔画,点线遒劲、矫健、充实。赵松雪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执笔:执笔之法乃撅、押、钩、格、抵五字。五字是说明用五指执笔的方法。“撅”是讲大拇指的用场,如吹笛撅孔,斜而稍仰。“押”是讲食指的用场,押即约束之意,斜而俯,力贴笔管,与大拇指配合,把笔管约束住。“钩”是讲食指的用场,即弯曲如钩地钩着笔管外面。“格”是讲无名指的用场,格即挡住的意思,又称“揭”,即挡推的意思,用力把中指钩内的笔管挡推向外。“抵”是讲小指的用场,抵是垫着、托着的意思,即垫托在无名指下面,起加劲作用。五指结合一起,协同作用,互为制约,就使笔管紧紧在握,运笔稳当,古人称五指齐力。运腕:执笔是手指的职责,行笔是手腕的职责。执笔要指“实掌握虚”,运腕是“腕随已左右”,两者配合,才能使笔顺利运行。掌要竖,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的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灵活运用,运笔时要抬肘松肩,肩不松,则臂受牵制,不能灵活运用。腕有着腕、枕腕、提腕、悬腕之别,以悬腕为上。古人云:悬腕者则笔势无限,古人贵悬腕者,可以尽力耳。
行笔:即笔毫在点画中的运动,如人行路有起有落。落笔是指笔锋着纸,起笔是指将笔提起。提按随处结合,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能使笔锋永远居中。笔的运行,不能平托,平托则板,没有粗细深浅之分。提笔锋细,作转势和笔画间的连贯用。按笔,轻按为蹲,重按为顿,多用于粗重处。
转换:字有方圆曲折,笔须随之转换。转换中要善于提按,才能使笔锋不断顺利地转换调整到中间去,不至于锋与付毫扭在一起。所谓万毫齐发,平铺纸上,也就是说转换之法,使笔锋与副毫配合相宜,相辅运行。换是变换方向,转是转以成圆。疾涩,疾者快也,涩者即不使笔浮滑过去,笔画便有力。蔡邑的女儿蔡琰说她父亲写字之法:“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古人说:人只知道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直画要涩,游丝要疾。张旭谓“挑夫争道”,苏轼有“逆水撑船”,都是讲用笔要逆势涩进,才能使软笔有力。笔疾能产生生动。古人说“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五指齐力是逆笔,逆笔而行,步步停顿,化长为短才能使万毫齐力。徐谓说: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包慎伯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齐力难。疾涩是运笔过程矛盾的对立统一,就和打拳的刚柔一样。书法家沈尹默说: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沉着痛快,淋漓酣畅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住,纵得出,通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示,乃为合拍。


美的感性外观是形式,因之,人称艺术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内涵两个方面,其一是这种形式含有艺术的境界,使人们能感知到美的本质,或崇高、或优柔、或奇崛,对人们的心灵能起到震撼的作用;二是具有情趣的艺术形式,以美的形式来感染人,以情动人、以趣寻味,而不是以理服人。二者的高度统一,才能构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品。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感人形式,美术是视觉艺术,它通过形、光、色、点、线、面的造型形式感人人,音乐是听觉艺术,它通过声调、节奏、旋律、和声等特殊的抽象音响形式感人。书法是意象艺术,它既不同于造型绘画的具象艺术,也不同于音乐音响的抽象形式,它的艺术形式的特点则是通过以文字为基础,运用毛笔的起伏、顿挫、转折和墨的干、湿、浓、淡,以点线的形式来感染人的艺术。书法艺术具有神采美、刚柔美、筋骨美、变化美的特征。神采美:书法是以有限的点画,摄无限之现象来传其神采的,即以刚柔骇其情,以动静括其志,象之刚者如龙威虎震,松耸峰危;象之柔者如鸟展屏开,柳舒花放;象之动者如飘风忽起,惊鸟乍飞;象之静者如芭里红花,云间白日。映衬美:象之刚者以苍劲点划表之;象之柔者以娟秀点划表之;象之静者以端凝点划表之,象之动者以飞岩点划表之。刚不失于枯硬;柔不失于软缓;静不失于寒钝;动不失于轻浮。相互映衬,美象璧生。筋骨美:书与人通,具有筋骨血肉。筋骨危栋梁,血肉为壁户。“血浓筋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遒,可谓美矣”(康有为语)。“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卫夫人语),刚柔系乎骨,动静系乎筋,无筋骨则形体不力,然骨不欲枯,筋不欲露,肉不可肥,血不可溢,枯则死,露则病,溢则弱,肥则滞。“假会众妙悠闲,只存骨气,骨气既存,而遒润加之,如其骨力盖多,遒丽盖少,则若枯藤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之阙,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伏,骨气将弱,壁如芳林若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飘萍,徒青翠而  不活”。骨贵健,筋贵活,血贵润,肉贵莹。变化美:山川物之形,动植飞潜之态,阴阳寒暑之气,喜怒哀乐之情,瞬有即变,书夺造化之功,点划有变化,体势有变化,笔墨有变化,凡喜怒哀乐,刚柔动静,皆以点划变化表之,孙过庭云:“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奇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体势之变”。“规短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聚变态于笔端,合情调于纸上”。
    书法的美赖以熟练的技巧来完成。技巧熟练方能手应其心,心不厌精,手不厌熟,失之毫厘,失之千里。

二、有形式美感的文字书写谓之书法
没有形式美感的文字书写谓之普通写字,文字只能具实用性的达意,而书法通过形式的美感成为抒情见性的艺术品。书法的最高境界可这样比喻:它是抽象的诗歌,无声的音乐,凝固的舞蹈,无色图画。有人说:美的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它是物我相通,情理相交融,心手双畅的意象艺术。
书法的形式美有以下具体的内容:
1、书法是以文字造型为基础的,以线条为形态,一般的文字是以传达书写内容为主,以审美为辅;书法的文字是以审美为主,以传达内容为辅。
2、书法是通过文字的点划、结构、笔划的运动的艺术化来表现气势、情态、神韵而呈现出美的意境,是见情见性的。因之它要求书写者在操作时姿态尽性,充分表现情趣和个性,发挥点划、结构、章法的艺术功能。
3、书法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随意性和模糊性。
   稳定性:执笔和运行有稳定的规律方法,如指实、掌虚、五指运力,力在指,运在腕,中锋取首,侧锋取妍,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随意性是指在书写运行中的允许笔画的随意变化。而模糊性只?精神感受,很难求其形似。
结构、章法的稳定性:点、划、钩、捺、波折等基本笔划,知白守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则相对的随意和模糊,书体的个性则具随意性和模糊性。
书法的稳定性决定了书法有真、草、隶、篆、行。因之要学书法需要懂得书理、书法、书窍、书诀。才能对书法艺术感悟,所谓书理是道理、规律,法是方法,窍是关窍,即入门的关键,诀是把理、法、窍,三者结合起来总结概括成书法的简洁、易懂、易记、易产生的效果的口诀。古人说:明理不知法,全是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法难得到;有窍不记诀,弯路且走绝。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新华网  国学经典书画院  人民政协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网  中国佛教网  中国网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书画院
技术支持:港讯设计